找到相关内容210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临终三疑

      慈照宗主《净土十门告诫》还指出,念佛人临终三疑,不生净土:   一疑:我这一生作恶极重,修行功夫又浅,恐怕不得往生。   二疑:我欠人债务未还,或者心愿未了,以及贪嗔痴未消除,恐不得往生。   三疑:我虽念弥陀,临终时恐怕佛不来接引。   有此疑心,障碍正念,不得往生。故念佛之人,切要深信佛言祖语。经云:“至心念佛一声,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。”上至一心不乱,下至十念成功,如能心心不昧,...

    佚名

    |临终 助念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0/1734356007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要出三界,必须要破“见思”二惑,请问如何深入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要出三界,必须破见思二惑。何谓见惑?就是见解上的迷惑或错误,如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。何谓思惑?就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,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。断此见思二惑即证阿罗汉果(梵语arhat),出离三界。   修行欲深入解脱,必须先从见惑解危,由见解正见之后,思惑也就随之而净化,逐步迈上菩提之道。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123912347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“万法唯心造”,如遇鬼时,以此观念起“不造”之心,可否使鬼消失无形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万法唯心造的意思,是自性能生一切法,分为染净二门:染心有贪嗔痴慢疑...等等无量作用;净心有慈悲喜舍...等等无量妙用。不论染净之心不离心地,由心地演化无穷尽的作用,因此称为万法唯心造;不是意味著能把鬼造有造无,鬼不跑掉,你怎么造或不造,亦不能动摇鬼一根寒毛,这容易落入神道思想,或创造论的格调。佛陀是大觉者,能觉悟人生宇宙真理,不能将石头变黄金,将黄金变石头,也不能将男人变女人,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595412377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看破是般若德.放下是解脱德.自在是法身德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修行者能以般若智慧眼,善观人生宇宙之实相,从中自性光明不迷,因而得无量无边之智慧,名之为看破是般若德。修行者能勘察贪嗔痴一切烦恼,皆毕竟空(梵语atyanta—sunyata),幻化了不可得,诸烦恼不得束缚菩提自性,远离诸垢,当下法身慧命复活,名之为放下是解脱德。修行者已透澈净化尘垢,诸缠无缚,法身(梵语dharma—kaya)之德,即是自在平等之性,而且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7081912589.html
  • 问:既然“心即是佛”,为何还要学佛?

    虽然“心即是佛”,但我们目前的生命现状是不是佛?佛陀已彻底断除一切无明烦恼,我们断除了吗?佛陀已通达宇宙人生一切真理,我们通达了吗?“心即是佛”是代表生命某个层面所具有的内涵,并非一切。现实中,我们仍是不折不扣的凡夫,充满贪嗔痴,充满无明烦恼。所以,还应以佛法为指导,不断消除烦恼,使心的本来面目逐渐显现。 那个不增不减、不垢不净的心,那个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75677816.html
  • 问:天台宗把“惑”分成了哪几种?

    天台宗把“惑”分成了: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。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,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是,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,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是,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,即能证得阿罗汉果,出离三界;尘沙惑是菩萨的惑,菩萨化度众生,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,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,故名尘沙惑;无明惑系根本无明,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,断尽即成佛。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25878056.html
  • 闽院弘法社“周日皈依共修法会” 明禅法师为众开示

    观“贪嗔痴如火焰燃烧”为主题,以具体事例开示大众: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,外在的大火,只能破坏我们的身外之物,或者令身体受损;而内心的贪嗔痴等烦恼之火,不仅可令我们现在的身心不得安宁,而且也是我们将来招感...

    佚名

    |开示|共修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10/08560731335.html
  • 观心

    ”触或“无明”触。无明或无知的接触,才有有执著的苦乐受,才有贪嗔痴产生,这个连锁反应较容易了解。而明的接触因缘,才有无执著的苦乐受,才无贪嗔痴产生,就比较难理会,而容易忽略因缘,有“心性本来清净”的误解,特别是修习禅定者更易陷入这个困境。 心念的本质是一个接一个生了又灭,灭了又生,是无常不永恒的,当我们的心定静时,这是容易觉知的,但是我们若生起贪嗔痴之念,心念就会卡在某个对象上,而不愿...

    张慈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5952467.html
  • 平常心辨析

    他,慢慢地他就会静止下来,水中的波纹平复了,水面平整如一,既可以照物也可以洞彻至底。 作为众生,心绪妄动,贪嗔痴之心一刻也不能停歇下来,没事瞎琢磨,有事穷算计,面对本来空幻的境界却当作实有而妄动爱恨...不喜,即随缘行;也就是说,通达实相,一切本无可得,得失无心。这样贪嗔痴之心也就停歇下来。 也就是说,通达实相,一切本无可得,得失无心。这样贪嗔痴之心也就停歇下来。 大慧禅师所说的他的吃饭与睡觉和别人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371479669.html
  • 累积修习禅定的资粮

    烦恼中,构成我们道德因素的是染污无知。所谓染污无知,就是烦恼,也是障碍我们解脱道的根本。烦恼是从“我见”出发而产生的贪嗔痴慢疑:五蕴中因执有我,而有我见,道就是无明(痴);能满足我们要求的,我们就产生了贪;不能满足我们的,就产生了嗔;在满足和不满足之间徘徊不定的,就是疑惑:满足之后和众生产生了高低对立的关系,这就是慢。于是贪嗔痴慢疑就这样成为我们的根本烦恼,而这些烦恼都是由...

    惠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14569682.html